第401章 ,举荐接班人和大汉第一次中考_秦末,我成为了位面之子
笔趣阁 > 秦末,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> 第401章 ,举荐接班人和大汉第一次中考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01章 ,举荐接班人和大汉第一次中考

  大汉历十年,六月十日。

  天子以内史令叶腾开凿叶渠,辛劳数载,劳苦功高,封为彻侯,增食邑一千户。

  这道圣旨一下达,引起了整个关中轰动,不管是彻侯和千户食邑对大汉来说都算不得什么。

  但天子在这个关键时刻封赏叶腾,这是不是代表天子认可叶腾是第二任大汉的丞相?

  长安城的八卦党和高层汉吏,巡视一番叶腾的履历,发现叶腾也是大汉成立之初就投靠天子,也是元老功臣,在天子身边待了一年多,后为会稽郡太守,因政绩彪炳,升迁为九卿之一的内史令。

  虽然南郡功臣因为共敖他们不受待见,但如果天子作叶腾的后台,那一切就不成问题了。而且以天子用人的习惯来,更喜欢叶腾这样的实干家。

  甚至可以这样说,大汉前几位的丞相候选人,每个都是实干家,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。

  反而是陈岗,陈锤,吴广这些人虽然是天子的患难之交,天子入世的户籍都是陈岗帮忙搞定,但这些人的才干,远远比不上前几位丞相的候选人,连长安城的基层小吏都知道这些元老只是这次丞相的陪跑人选。

  现在天子发出了如此的信号,对很多人来说,这就是天子更认可叶腾为大汉的第二任宰相!

  一时间整个大汉朝廷对叶腾成为第二任宰相的呼声更高,关中本就是叶腾的大本营,很多关中的汉吏都不自觉向他靠拢。

  六月十六日,萧何府邸,曹参,周勃几個沛县老乡在丞相公开选拔之后第一次相会。

  其实从去年开始,周勃就没有见过萧何和曹参,没有太多的原因,当时他们已经成为了竞争者。

  丞相周章退休的时间,天下皆知,想要登上丞相之位的官员,早就算着日子做准备了。当时周勃把萧何和曹参两人当做竞争对手,就拉开了与两个的关系,但现在冒出一个叶腾,有共同敌人之后,周勃反而主动来到萧何的府邸。

  周勃冷笑道:“我等为了丞相之位准备了如此久,却没有想到叶腾却在快结束的突袭我等。”

  周勃想到自己为了丞相之位得罪了整个汉吏团体,差点要逃到海外,即便侥幸税改成功,但连自己家有几亩田地,几个店铺都公之于众。

  他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,才让自己成为靠前的候选人之一,现在却突然杀出一个叶腾,这是他难以接受的事情。

  曹参淡然道:“叶腾政绩出众,但我等兄弟却也不差,凭本事,我等兄弟不会输给叶腾,你又何必在意这些。”

  曹参文韬武略都及其出色,他并不怕和任何人因正面竞争,在他看来天子赏赐叶腾,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想法,只是单纯因为叶渠的功劳而已,而叶渠偏偏这个时候建设好,这显然是叶腾算准时间的,但天子肯定是不会因为这一件事情就把丞相任命于叶腾。

  萧何摇头道:“有没有叶腾都是一样的,你们两人忘了我等三人的出身就决定了叶腾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。”

  “出身?”曹参马上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了。

  周勃也是脸色大变道:“我等都是沛县出身。”

  这个出身也没有什么,反而给他们还带着三分义军的香火情谊,他们跟刘邦加入汉军很顺利的就融入了大汉的体制当中。

  但现在他们竞选的是大汉丞相,大汉的三公问题就大了,哪怕是为了朝廷的平衡,天子是不可能让他们三个沛县人全部成为大汉的三公,即便是陈郡元老,在大汉的三公也不过只占据两席,他们何德何能有这个资格和陈郡元老相比。

  萧何淡然道:“最大的可能是我等三人当中,能出一位为三公。”

  周勃有的气愤道:“弄了半天,我等兄弟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人,真彼其娘之!”

  萧何却淡然道:“这已经是天子仁义了,九卿当中我等兄弟占据三席,这已经是陈郡元老之外,我沛县人最多,要不是天子大肆纷纷诸侯,我等不要说窥视丞相之位了,即便是九卿也很难有我等的份。现在我等却在竞争丞相,还有什么资格不知足,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,等待天子的任命便是。”

  一时间周勃都被说的哑口无言了,开国的时候,他和曹参也不过是伯爵,萧何更差,只得了一个虚封子爵,算是一个苦劳奖励,排在他们前面的功臣有几十位,要不是天子一直在分封功臣,他们最多只能为两千石太守。

  因为按照这个功劳资历排,陈郡元老各个比他们功劳大,资历高,陈郡元老不分封,他们连九卿之位都很难登上。

  但世上的事情就是如此奇妙,排在他们前面的功臣大部分都被分封出去了,他们这些子爵伯爵反而出头了,甚至有机会争取宰执天下之位,这样一想,周勃也觉得他们有的不知足了。

  但想到丞相之位距离他们只有一步之遥,但现在看起来,这一步有的咫尺天涯的感觉,他虽然有假相陈平的支持,但萧何身后却是丞相周章,他能不能登上三公之位不清楚,但萧何却是大概率的事情。

  周勃满身怒气都不知道该如何发泄,他也只能叹口气离开了。

  曹参看到气愤离开的周勃道:“你又何必说出来,等天子任命,他落败,最多认为自己技不如人,现在却提前他失望。”

  萧何无言以对了。

  在萧何他们这些沛县老乡集会的时候。

  在他们不远处的叔孙通的府邸,他和自己老师,师叔也相聚在一起。

  叔孙通有些失望道:“天下讨论丞相人选人才多,居然没有人想到弟子和师叔,弟子和师叔也是九卿之一,但现在却被全天下人遗忘了。”

  每个个读书人都有一个宰执天下的梦,叔孙通虽然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,但他也是九卿,距离丞相也只有一步之遥。

  但就是这一步却是咫尺天涯,关中百姓讨论了如此多的人选,甚至连地方上太守都有人讨论,但他和伏生却从来没有出现在关中茶客的讨论当中。这让叔孙通都有几分屈辱之感了。哪怕是有几个人讨论也比这样透明要好。

  孔鲋道:“你懂组织民夫修水利?”

  叔孙通摇摇头。

  孔鲋继续道:“你能组织民夫修几千里的轨道而不出错?”

  叔孙通苦笑道:“学生没有这个经验。”

  孔鲋道:“你能给大汉带来上亿亩的水浇地?”

  叔孙通无奈道:“学生也不懂种地,但此等繁琐之事,可以交给农家之人,学生可以统筹指挥。”

  孔鲋道:“你也承认自己不如农家之人,那么天子为什么不把这事情交给商农来做,而要交给你来统筹指挥?”

  孔鲋继续道:“当即天子是一个务实之人,伱也一直没有进入天子的目光当中,能成为九卿就是你的极限。”

  他就是知道自己这个学生是不可能进入天子的眼中,所以才没有向天子举荐叔孙通,因为他知道举荐了也是没有用的。大汉的能臣太多了,每个都不是他这个弟子能匹敌的,不举荐像这样成为透明人更好。

  孔鲋打破了叔孙通的幻想。他了解三代以来各国礼仪,最擅长的是制定礼仪制度,本来叔孙通想来,大汉成立之后,功臣大部分都是泥腿子,天子是需要他来制定各种礼仪来维护皇权制度的。

  结果正是当即天子推翻了三代以来的礼仪制度,他对所有繁琐无意义的礼仪都无比讨厌,大汉立国已经有十年时间,天子却没有想过要制定礼仪制度来规范各阶级等级。

  叔孙通能感觉到天子反而更加喜欢现在这种混乱的情况,他一生所学在大汉几乎成为了无用之物。

  伏生道:“我等还是做好第一次中考为重,我等这次没有机会,但不代表我等儒生没有机会。”

  是的,科举进行差不多十年,徐凡发现科举已经开始不适应大汉此时的局面了,历史上的科举,即便是人数最多的宋明时期,选拔的也是官员,而大汉却直接选拔百石左右的小吏,双方选拔的制度从一开始就完全不同。

  大汉考中的士子数量多,官职低,要从最基层做起,是考吏员,而历史上的宋明科举却可以算是一步登天的考官员,只要考中了就是统治阶级的官员,所以才有鱼跃龙门的说法。

  大汉这种科举虽然机会多,但也带来一个问题,性价比低,这士子长途跋涉来到长安城,考上了却也只能成为斗吏小吏,花费高,收益低。

  刚开国的时候,大汉录取率高,升官快,还没有什么,大家都可以接受,但现在大汉已经有完备的汉吏体系了,考科举的人也越来越多。再想像以前那样一年就升到县令,两年就升到2000石太守是不可能的事情,甚至有时候考都考不上。

  这样一来科考的成本就让很多普通家庭望而却步,这个时代长途跋涉的旅行可比后世花费大多了,一次科举可能就要花光了几年积蓄,科举的难度又直线上升,即便是小地主家庭也很难扛得住这样的消耗。

  了解到这种情况之后,徐凡打算学习后世把科举下放到郡县等级,地方上缺少小吏,就由他们来上报,而后朝廷学官去当地主持考试,就像后世科举当中的童子试一样。考完之后直接在本地为吏。

  当然另外一套体系也要完善了,就是大汉的学府体系,因为大部分学府都在长安城,所以大汉的学府招生大部分也是关中的百姓。

  而学府当中的学生有很大比例都是进入了大汉官场。又或者取得这个时代一个金领工作。

  可以说这个时代只要考上了学府,其地位待遇比科举考中了小吏都要高,大汉的民间已经有不少怨言了,认为朝廷太偏重于关中,尤其是楚地那些大汉的老根据地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徐凡就要考虑教育公平的时期了,要不然过不了几年时间,大汉官场就会出现大部分都是关中人的局面。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利于大汉统治天下的。

  于是他打算学习后世的先进经验,组织一场全国性的中考,并且以郡单位,按照人数的比例每个均分配一定人数的学子,甚至四方诸侯都有名额,徐凡只能尽量做到公平公正,保证大汉的各方势力都可以进入大汉官场,成为大汉的上层人。

  而大汉第1次中考的时间,则定为秋收之后。

  大汉历十年,七月十五日。建章宫。

  结束朝会后徐凡特意留下丞相周章,假相张良,陈平,御史大夫陈林。

  徐凡看着几人道:“今年就是大汉十年了,今年贤者会,诸侯大会之后,我大汉的三公就正式更新换代了。”

  “我们是患难之交,你们有什么想法现在都可以提出,想要三请三辞的礼仪,还是入朝不趋,赞拜不名,剑履上殿的荣誉,或者是诸侯国都可以提出来。”

  周章笑道:“这些繁琐的礼仪就算了,三请三辞是为了彰显君主爱才,对臣子的重视,是旧时代周礼的遗留,但我大汉是天下人的大汉,本相也是大汉的主人,自己留自己算什么事。

  这套不合时宜的礼仪就从我等开始废除吧。至于诸侯国也算了,大汉就是我的诸侯国。”

  徐凡想了想道:“那就给丞相加封万户,让丞相每年能100万钱的年金,也算是大汉的百姓酬谢丞相这些年来的辛劳。丞相要是有教书育人之心,就留在长安成为校长,朕再加封为太师。”

  对于徐凡的提议,周章想了想没有拒绝道:“臣的确是要把这些年理政的经验,记载下来传递给后人。”

  他是黄老出身,算是做到立功,立德了,再做到立言,人生也就算是圆满了。

  而后徐凡看向张良。

  张良道:“属下想要再立韩国,也算是做到了对父亲和兄长的承诺了。”

  张良的父亲是死于秦统一之战,张良两位兄长也是死于韩国复国的行动,所以复兴韩国也是张良的执念之一。

  要是历史上的大汉,张良是不会提这样的意见的,但现在大汉的情况却不同了,诸侯国都有四百余,再建立一个韩国就算不得什么了。

  徐凡道:“子房可去南海圈地,建立韩国,朝廷提供一艘万石海船,一亿钱货物支持子房建国。”

  张良笑道:“臣叩谢陛下。”

  而后徐凡看向陈平。

  陈平道:“臣小时候历经艰苦,现在人老,不想再受开拓之苦了,只求留在关中颐养天年。”

  徐凡道:“朕加封假相万户,年金百万,加封太傅。假相可留在长安城为朕理政提供意见。”

  陈平喜道:“多谢陛下。”

  最后徐凡看向陈林。

  陈林淡然笑道:“陛下把臣的功劳全部封给阿胜吧,我也不想离开长安城。”

  徐凡点头道:“朕加封陈胜为吕宋国公,以后整个吕宋岛都是陈胜的封地。大人朕封你为太保,大人就留在长安城颐养天年。”

  “多谢陛下。”

  徐凡说完周章这些人的待遇之后,继续问道:“你们对自己职务的继承人有人选举荐给朕?”

  周章想了想道:“通政司左长萧何,处政老道,思维周密,又精通历代律令,其所学也是黄老,他为大汉丞相可以延续臣的政策。除此之外,通政司右长曹参,文武双全,处事干练也可为相,大司农商农,为人踏实,又愿意深入乡村,是我大汉不可多得的农业技术人才,他可谓假相。”

  而后徐凡看向陈平,陈林等人。

  陈平道:“税监令周勃,朴质刚毅,是一员能实干的汉吏,他为丞相可以推进大汉的各项政策。”

  陈林想了想道:“臣举荐吴广,陈岗,陈锤这些老兄弟,他们这些年也是功劳,苦劳不少,最重要,这些老兄弟对陛下忠心耿耿,有他们在,陛下才能坐立朝堂。”

  张良想了想道:“那臣就举荐叶内史,叶内史的功劳陛下也是知道,臣就不多言了。”

  徐凡听了周章他们的举荐人点头,内心开始思考起来,该让哪些人上位,对九卿之位又该如何调整。

  大汉历十年,十月十日。

  今年大汉的科举发生了重大的改变,对于汉吏斗吏,百石小吏的考核开始下放到郡一级。

  同时大汉开始了第一届,全国性质的中考,由大汉教育司司长伏生主持考试,成绩优秀者可以考入大汉的墨子学院,鲁班学院等15座学院,整个大汉学院招生名额高达2万人,由大汉50个郡县按照人口分配,同时大汉400诸侯分到2000个名额。

  这引起的轰动效应甚至超过了大汉的科举,毕竟现在科举的数量越来越少了,但学府却一次性招募2万人,这比起越来越少的科举来说,考学府简直是条阳光大道。

  最重要的是从大汉的学府毕业出来之后,根本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,不管是去大汉的各方诸侯势力,还是地方上的郡县,朝廷官署,作坊都不缺少他们的工作,而且俸禄待遇极其高。

  第一次出现的中考,成为了整个大汉各个阶层家族,改变命运的机会,整整有十几万学子踏入考场,他们将会争夺这不到两万的名额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65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65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